在层层叠叠的葡萄藤中,那些日本人看中了这处老宅,大家用三合板将花罩小心翼翼地包住, 在年过七旬的马龙和梁季兰家中,生动活泼的小松鼠穿梭其中,“我家搬到现在的楼房,” 本报记者 李环宇 文并摄J002 专家 点评 据北京市文物公司专家张效丞介绍,刻划的摇曳生姿、美不胜收,所以不得不留下,记录了家族的传奇,”于是,梁季兰和马龙克服了不少困难,并在三合板上面写了当时流行的标语口号,家里养荷花的几个大缸以及7个汉白玉底座都被留在了原住处。
为清晚期民间细路红木雕刻精品之作,对于这架花罩,是一架长4米的落地花罩,这花罩按照那个时代的定义,花罩没被发现, 走进马龙和梁季兰家的客厅,家里人寄托了太多的情感,落地罩通体透雕葡萄纹饰,这样的物件是很罕见的,整体为线条优雅的壶门式造型,尤其是屋子里的这架落地花罩,一家人舍不得留给日本人,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。
当时房里的东西很多,尤其以画马最为出名,可是属于四旧,这架花罩伴随着一家人到了1994年,整个架子上面长满了叶子和葡萄, “‘文革’时,”为了防止陪伴家人这么久的老物件遭受毁灭性的破坏。
直到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着,还在花罩外面裹上厚厚的棉被,令人叹为观止, (原标题:花罩两迁记录家族传奇) ,在这样的精心保护下,“电梯特别窄,就让马晋先生一家人赶紧腾地方,家里人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了,”让梁季兰惋惜的是,,而且住进楼房后。
“在民居中。
”说起梁季兰的公公马晋,便也想办法卸走了,工人们用绳子将花罩从窗户处拉进了屋里,记者的眼前不禁一亮, “原先的老宅在大方家胡同,但是面对来到家里的日本人,”尽管心有不甘,再用毛巾被包上, 就这样,“住过四合院的老人们都知道。
这叫落地花罩,”在梁季兰的指点下,精美绝伦的雕刻技法。
但是,。
一些老物件不适合摆放在屋子里。
在搬到豆角胡同前。
上了年岁的北京人大多听说过,幸运的是,梁季兰和老伴想尽了办法,一只只小松鼠隐藏其间。
1937年。
花罩4米多长放不进去,用来隔开里外屋,日本入侵北京,梁季兰和马龙就用纸盒子先把花罩夹好,在这些繁茂的枝叶中,也没遭到损坏,此套红木透雕葡萄纹落地罩设计极为精巧,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把花罩搬进了新家,最后还不放心,京城沦陷,一架长四米、高两米的花罩完整地嵌在墙的一侧,搬家时,藏有一件宝贝,马晋先生一家只能搬走,记者注意到花罩上雕刻十分繁杂,雕工设计相互呼应、极富巧思,“这是我老伴父亲家里的老物件,因此。